疾鋒烈火 不平凡的家(明報星期日生活)

S01001.1

晚上九時許,剛完成電台訪問的他,匆匆趕到火車站,「我在月台,現在舉起粉藍色iPad,你看到我嗎?」

我當然看到你了。

穿著校服,背黑色書包,架粗框眼鏡,一副學生模樣。

你叫黃之鋒,Joshua,十五歲中四學生。

日前在鏡頭前闡述學民思潮對國民教育和政府的質詢,字字鏗鏘,擲地有聲。

四分鐘的片段,十四萬多的點擊,一瞬間被捧為社運新星,光環叫人目眩。

然而我們還未看見的,是光芒背後,新星的源頭。

不一樣的十五歲 學生是社會公民有責任發聲

「15 歲中學生都可以,你們也可以。」影片所見,幾個傳媒咪牌向他湧去,他說, 「沒啥特別感覺。」圓熟的邏輯,有條不紊的談吐,是因為熟能生巧。學民思潮的新聞稿、聲明,都由他執筆,書寫間早已把論點倒背如流;面對大同小異的提問,不用準備,就把腦裏藏着的,流暢吐露, 「我接受傳媒訪問的機會,可能比政黨的80 後還多,但在這些機會之前,我們做了很多。」革命,早已悄悄地進行。始於上年暑假,學民思潮在香港、九龍、新界各區,先後擺了十多次街站,中學生們手執大聲公高叫「反對洗腦教育」,他試過被人問候母親,也被警察查過身分證, 「我一個被查就算啦。警察一定說你大聲,咪細聲點囉。」他想到最激的,是到政府總部紮營絕食——但必先辦好手續。

搞運動,並非喊喊口號就能成事,他腦中有一套理念, 「我覺得不要讓中學生的框框去框住自己, 當然這個身分是有gimmick的, 但我們搞運動, 不是以中學生的思維。」他知道學民的優勢在於學生身分,並懂得加以運用;他也考慮到組織路線,拒絕成為政黨的附屬;每一步,都是策略, 「我們的system 是,你肯出來擺街站、有好的idea,就進來吧。我們參考80 後青年組織,不想有太多架構。」三個召集人主理決策,還有核心成員,各施其職,遇着媒體訪問就多拉一兩個人出席,以增加曝光率,手法純熟得像社運老手, 「一開始,連新聞稿、採訪通知都不懂得寫,後來擺街站,記者主動找我們,才發覺原來會有傳媒關注;之後跟學聯搞記者會,知道有採訪通知、扑咪這回事;流程是怎樣的?是不是要寫聲明?很多都跟他們學習。」說着,他不時翻撥手中的iPad,緊盯着facebook 的動態;無事時,就把它抱入進懷中。

沒有社運大佬, 自己也不想當大佬「一份諮詢文件,180 頁,你叫一個中學生怎看呢?但不看怎答記者問題?」4 月30日,放學,他打開iPad,看到政府公布的國民教育諮詢文件,立即下載,把180 頁狼舌虎嚥,然後記者三五成群地來電。面對傳媒,他恪守準時的法則, 「約訪問遲半個鐘無人會理你。」不過激,冷靜理性,自律負責,是他的行事方式, 「搞社會運動,不是看你的政見如何,而是看個人的素質。」在他眼中,沒有社運大佬,自己也不想當大佬,但他知道先要令人注意自己,才能吸引眼睛轉向他所關注的國民教育議題, 「我沒有偶像,也不想有偶像,如果用他們作為自己行動和理念的標準,都幾大鑊。個個人不同,跟死一個有什麼好呢?」然而不少前輩或旁觀者都在為他擔憂,想到年紀小小一夜爆紅,跌下來時將慘不忍睹,他側首一笑, 「他們想多了。」沒想過做政府工,也沒擔心被秋後算帳, 「我覺得做一件事,不是先去考慮後果,或最終結果;我是考慮那件事應不應該做。」應不應該,憑着最核心的核心價值來判斷, 「最核心的價值是『學民』吧,即學生是社會的公民。主流傳媒和社會不斷渲染,說我們是社會未來的主人翁,學生要關心社會, 但永遠不會跟我們說,我們都是社會的公民,有權利、義務和責任,可以去發聲。為什麼我不能發聲?」如此人物,何以練成?

一個家,一個小社會 父親教做人要有使命感

「你知道你個仔紅了嗎?」「知道,我們每晚都SKYPE。」Joshua 父親Roger 在電腦中說。晚上,是一家人的親子時間,有時興起,夜晚11 點父母子三人會到茶餐廳吃奶油豬、喝奶茶,促膝夜話。Roger 經常到國內公幹,但仍保持每天「相見」,「有時吃飯也會放『他』(電腦)在這裏。」母親Grace 笑道。

Joshua 生長於典型的中產家庭。父親是管理層,母親是全職師奶,還有一個弟弟;廳上掛着「基督是我家之主」的牌匾,書櫃放的都是宗教書,完全符合了所有中產家庭想像,擁抱的都是老掉牙的主流價值,例如愛,例如關懷。然而最刻板的搖籃,卻出了個「異樣少年」, 「大家有不同崗位,爸爸關心基層,負責落區接觸人,媽媽幫家長組織做輔導工作,而我就負責社會政策。」父親在他小學,已帶他探訪窮困家庭,和他分享堅信的價值,告訴他為人需要有使命感。父母二人並非政治活躍分子,但自孩子決志踏上社運路,撐公投、反國教,一路走來,百分百支持;為宣傳學民思潮遊行,Grace更走上香港人網談國民教育,開咪前狂讀兒子寫的新聞稿和聲明打底。何以獻身人網? 「因為這是一個未得之地。」她認真地笑說。

何以讓兒子「踩界」?

人們總是想,孩子,需要被保護,遠離政治,與危險事物隔絕,努力讀書升大學搵份好工過安定日子不要亂來。而這兩人,何以讓兒子「踩界」? 「如果香港還有法治,還有言論自由,還是五十年不變的話,暫時仍然是安全的。香港經歷過移民潮,人是會用腳投票的,正如現在國內的官二代、富二代都走了,個個有外國護照,人是會選擇的。這個世界,海闊天空,你不知道哪個時候,會走到哪裏。」她們給他的,並非預定的康莊大道,而是一個海洋, 「其實,還有很多選擇,這個政府留到人,人就在這裏,否則就如八幾、九幾年的時候,通常走得到的都是有本事的人。留不留到這些人,就看政府怎樣做了。」回歸時,她有離開的本錢,然而最後選擇留下。

「做人不是畏首畏尾的,你覺得自己做得對就去做。有些人擔心他要付出代價,但我想,自己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是無愧。如果說危險,我們的宣教士去中東做宣道工作,都有危險。既然自己找到自己的路,覺得是好的、對的事,就做下去吧。將來,你不會猜得到的。」溫婉堅定的話音,頓時令人明白,那少年面對社會毫不怯懦的勇氣從何而來。

燃起政治熱情 一切從書本開始

新星,並非一開始便光芒四射。初小時,他證實有大小肌弱、肢體協調、視覺追蹤等問題;讀寫困難、記憶力弱,令他比不上同輩,「背一首《再別康橋》,人們溫兩小時,我溫八小時,也只得五十幾分。」然而他知道,不讀書就不能讀到好中學,欣然接受一星期十八小時的補習。靠着超班口才,泊岸成功,但成績卻未有改善。直至中二暑假燃起了政治熱情,博覽廿多本書,讀馬嶽、練乙錚、陳雲,「郝鐵川講民主,民建聯的緣與份,我都有看,不同立場都要知㗎嘛。」父母同是愛書人,Grace 主修中文副修政治,明白書的無價,「看書得到的東西是你自己的,你能帶着它一輩子。一本書有一點可改變你的思想,就很好了。」自始以後,他的讀寫能力大有改進,成績也趕至中上。

在學校,他口語A 級,然而Grace 說,他的口才不是最好, 「最好是策劃和組織能力,第二是交際能力。」這些都由教會生活培養,社運時派單張、搞活動、洗樓,竟跟他在教會做的分別不大,因此他得心應手。父母把他當做二三十歲,他小學時跟中學的人玩,中學時跟大學畢業的玩,中三就結交林輝王浩賢等社運人士;在學校,他的人緣極好,同學不覺得他遙不可及, 「也不是扮中學生,我本來就是中學生,上堂會睡覺、釣魚、吹吓水。」然而,教會中人批評他的政治取向, 「反對是激發你再思考得好一點。」父親說。批評聲音刺激他寫下《踏上社運路—個人經歷與理念分享》,一石擊起千重浪。

有啥不滿足?

Joshua 很慶幸能生於這個家。「我們不是用鬧的方法,家教第一,是愛。我們20 年沒吵過一次架,有問題的時候,坐低飲啖茶,慢慢傾。」Grace 說,我一臉的匪夷所思, 「在我家是work 的,是有的。」老套點說,他們真的是,活在一個愛的家庭裏。孩子遇上難題,一句「畀心機你得㗎啦」,另加宵夜茶點靚奶茶,他已好滿足, 「還有啥要滿足呢?iPad 又有,單反又有,MacBook 又有,物質上有什麼不足呢?我覺得我現在有的物質真是很足夠。」iPad,是哄了父親幾個月才買的,每朝起牀,開Safari 搜查24 小時內有關國民教育的最新消息,以作應對;google calendar 長開, 「啡色是社會運動,黃色是教會,紅色是未做的,綠色是完成的,這招是阿爸教的。」日理萬機,iPad竟成為搞社運的重要工具。一部單反相機,2500 元,購買前做足詳盡資料蒐集,還向父親做了個簡報,解釋為什麼要買,將來怎用,「買回來當然要用盡它,否則買來做什麼?」買了相機,少去一次旅行補數。

這種自律,無怪乎令雙親放心,對於這次爆紅, 「他的心理質素不錯,承托得住的。」Grace 說來泰然自若。即使成名後訪問流水般襲來,他的小測分數依然高企;但他計劃下星期暫停訪問以備戰大測。國家使命當前,個人學業也非小事, 「我怎樣也要捱過這一關,否則升不到大學。」一切都是有賴意志,同時有父母的積極而不干預, 「有這樣的空間,所以要用來回饋社會。」Joshua 說。

視孩子為獨立個體 互相尊重建立愛

「她們從來不會當我是細路般說話,父母似是我朋友。」十個有十個人都說把子女當做朋友,但最後還是以愛行兇,把自己的一套強加在兒女身上,甚至不自覺把孩子變作附屬。然而在這家,父母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彼此互相尊重;穿越對親子關係的一切建構和論述,餘下的,就是愛, 「這是一個很穩定的愛的環境,彼此為對方着想。因材施教,度身訂做,因着他的性格,不會拔苗助長,迫他做我心目中的理想形象。」Joshua 試過學鋼琴,兩個月後放棄,父母由得他,而他的同學人人都是8 級琴。

「點解崇拜要舉手? 」

他小五時沉迷打機, 父親叫他去學寫game,他獨個兒搭車到黃金商場報學習班,最後寫了一個食鬼遊戲,食的是班主任的頭,再拿回學校給班主任玩,可幸老師都疼他;他沉迷上網,父母就叫他試試寫網站,他就寫了個名叫「疾鋒烈火.不平凡的人生」的blog,講述得救見證,討論神學問題,質疑「點解崇拜要舉手?」對孩子,不以規罰,卻是發揮。

然而底線何在? 「做合法的事,有智慧地做。」Roger 說。這個家庭高舉的價值,都是「行公義,好憐憫」,然而同一句話,詮釋可以南轅北轍。Roger 說,他堅持人要有使命感, 做真正快樂而有意義的事; 在Joshua 口中比父親更「激」的Grace 說:「我們是對生命認真的基督徒。聖經說,孩子是由父母托管一段時間而已,然後他就有他要走的路,我們真的是這樣相信的。」激,也許因為認真相信,並且毫不畏懼地在世上實踐出來。有這樣的父母,才能有這樣的兒子;身為宗教叛徒的筆者也不得不說句,感謝神。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