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佢哋窮係因為唔讀書同懶」、「唔努力入大學小心將來要洗廁所」不時在望子成龍的家長口中聽到,可見香港對低學歷和技術的勞動工作總有排斥厭惡的感覺,由於工運有別於學運社運,受害群體只限於工人,工人運動在講求學歷和階級的社會顯然不太受歡迎,今回碼頭工人罷工籌得400 多萬罷工基金和市民排山倒海捐贈物資,可說是香港工運的突破。
是次工運取得大眾支持,除了工友留守碼頭為市民提供了後援角色,讓他們知道可用什麼身分參與工運,其實最關鍵是整場工運讓人重拾對人最基本的尊重及家庭價值,即使港人如何政治冷感,但對人性道德價值也尚有點底線,工友只想爭取九七前曾領取的薪金,往後不需在釣機大小便,甚至連續工作48 小時使工友回家只能倒頭大睡,根本沒精力陪伴妻兒,又難以啟齒訴說工作環境如何辛酸,甚至有人因此跟妻子離婚,家庭和睦與他們根本沾不上邊。
除了整個工運的訴求觸動了港人不分左右的良知,綜觀整場運動的脈絡,打從工會與工友攜手組織罷工行動佔據碼頭,民間團體便前來相繼聲援捐贈物資,網絡媒體即時報道與外判商角力的最新戰况,及後擁有地區動員網絡的政黨則到全港各區積極為罷工基金籌款,政黨在工運的反應實在值得一看。
過往民主派區議員的地區網絡大多只在立法會選舉才會發揮效用,甚至地區工作者在選區也因專注民生有意無意避談政治議題,但今回政黨正好證明地區工作不止為了政黨立法會選舉的樁腳有多少,更宏遠的目標本是堅實地組織群眾以各種途徑參與運動,政黨協助籌得數之不盡的罷工基金實在證明民主派早應找尋適當位置介入運動,才能力證自身在地區超越建制派的原因。